從媒體人到諮商心理師:周慕姿的兩個房間
2025/04/11這次專訪慕姿心理師,發現她的人生故事,彷彿是從一個房間走進另一個房間的歷程,外界看來似是一蹴而就,實則充滿挑戰,在她個人的敘述中,每一步都充滿著對自我內心的探索。
第一個房間,是她作為媒體人的世界:充滿聲音、訊息與快速的節奏;第二個房間,則是心理諮商的世界,靜謐、深沉且充滿對話。
這兩個房間雖然看似截然不同,但在她心中卻藉由一條無形的走廊相連,那走廊的起點,藏在一本書裡。
[Mirrir Voice 鏡好聽 提供 ]
一本書、一道門
慕姿心理師在就讀政大廣電所時期,因偶然接觸到河合隼雄著作《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》而產生莫大啟發,像是充滿驚喜的導航,引領她窺探自我心靈深處。
多年後,這份埋藏於血液裡的躁動終於化為行動,她走出媒體人的房門,進入諮商心理師的世界。
在訪談中,慕姿心理師坦言,這樣的轉變並非僅僅是職業上的選擇,反而更是一種身份的重塑:
「媒體人重視資訊的輸入,但心理師需要輸出專業知識,更重要的是,陪伴和引導個案找到自己的答案。」
傾聽,卻不僅止於傾聽
當然,諮商心理師的房間也並不如外界想像中那般安靜,慕姿跟我們分享,諮商心理師的挑戰往往不僅止於傾聽而已,如何適時回應也是一大重點。
給出的回應,必須是關鍵的、有效的,能夠引導個案觸碰那些原本不敢正視的情感,或解開那些看似無解的結。
然而,社會對諮商心理師仍有不少誤解,甚至將心理師視為情緒的解藥,慕姿心理師不諱言,面對這樣的期待,心理師的角色很容易被簡化、浪漫化,甚至神化,但她認為,心理諮商的本質,是協助個案發現「原來我是擁有力量的」,而非單純的情緒支持而已。
「關係是選擇,不是束縛。」
慕姿心理師的新書《關係黑洞》正是一個深入探討親密關係中種種不安全感的窗口,她形容,不安全感就像是親密關係裡的漩渦,容易讓人陷入追逐或逃避的極端值當中。
她也大方分享了自己的經驗,關於如何在親密關係中,調整自己與伴侶的相處模式,並非易事,但她始終提醒自己保持一個核心信念:「關係是選擇,不是束縛。」
當關係走到盡頭時,她也鼓勵人們不仿試試看,將維持關係的力氣,轉而投資在自己身上,這無疑是一次自我成長的契機。
一如戀愛中我們總常常好奇於戀人的一顰一笑、喜怒哀樂,彷彿想在對方心裡裝上監視器般,渴望捕捉他每一個細微的情緒變化,以確認自己的存在是否被愛意所填滿。
然而,如果我們能對另一個人保持如此深刻的好奇心,為何不試著回過頭來問問自己:「那麼,你呢?」
坦白說,在結束了一段長達三、四年的戀愛關係後,編輯深刻體會到,與自己展開一場戀愛,才是人生中最深邃且無盡的愛情旅程,這場愛戀沒有終點,卻充滿無限探索與成長的機會,最終帶來的,是內心無可比擬的滿足。
[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]
兩個房間之間的走廊,是社會
心理師的房間,其實並不孤立於社會之外,每個踏入心理諮商所的人,都是帶著自己與世界的連結與故事的人,這些故事並非僅屬於個人,它們往往映照出更大的社會脈絡——家庭關係、文化價值、甚至時代的痕跡,因此在這個房間裡,心理師扮演的不僅僅是聆聽者,更是解構與重建的陪伴者。
慕姿心理師觀察到了現代社會的集體焦慮,尤其是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,情緒往往容易被無限放大,但更深層次的自我覺察卻顯得格外稀缺,現今 Gen Z 最流行的躺平,在她眼中,其實是對於過度壓力的一種本能反應。
當人們面對高度競爭的大環境時,選擇「躺平」並非懶惰,反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,以此避免被過度消耗,然而,這種現象也隱含著更大的問題——我們是否失去了與自己真實需求對話的能力呢?
當我們詢問她對「躺平」現象的看法時,她告訴我們:「與其視「躺平」為一種逃避,不如理解為一種對現實壓力的保護機制。」
不過她仍鼓勵人們在面臨挫折時,即使感到痛苦,也要盡可能維持最低限度的行動,哪怕只是微小的一步,也能帶來改變的契機。
[Wazaiii 哇哉 提供 ]
兩個房間的交會點
回頭看,本身也有經營自媒體的慕姿心理師,她的人生彷彿是在兩個房間之間不斷來回穿梭的旅程,在媒體人的房間裡,她學會了如何吸收訊息、捕捉社會脈動;在諮商心理師的房間裡,她則找到了一個更加靜謐而深刻的對話空間。
兩個房間看似全然不同,卻在她的生命故事中彼此交織,共同構成了一條獨特的人生歷程,讓人看見生命與關係的更多可能性。
文字/採訪:林孟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