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然唱自己的歌

2018/01/08
泰然唱自己的歌
泰然唱自己的歌
泰然唱自己的歌
泰然唱自己的歌

我猶記得在坦尚尼亞的賽倫蓋提大平原上,親眼見到身披紅袍的馬賽人,一邊吟唱著電波般的歌聲,一邊將身體抖啊彈啊,著魔一般往天空跳起來的那一刻,我是如何感到頭皮發麻、眼眶微熱,全身上下每個細胞孔張到最開,魂魄幾乎要被平原颳來魔幻之風給吹走了。

但另一方面,我又感到微微地不安,我們一群外國人,只要一人多付美金20元,就能從原本的獵遊行程中被額外安插馬賽村半日遊,看他們表演原本在重大場合才會進行的歌舞。我得到的極度感動,和他們臉上的麻木漠然,形成了強大而諷刺的對比。

其實,這樣的矛盾,往後仍不斷出現在旅行之中。不管到夏威夷、紐西蘭、祕魯、韓國、印尼,都會看到各種型態的「文化村式表演」,有的打造成「一條龍式」迪士尼風樂園,讓你在極為人工的環境裡,感受夏威夷或毛利原住民的食衣住行(這兩者其實有著驚人相似度),先看歌舞表演,接著介紹住宅與飲食,接著訪客歡喜吃團餐,最後自我感覺良好地結束行程。

但出了文化村之外,你鮮少看到當地人穿著傳統服飾、住在傳統屋舍,彷彿他們只有打卡上班時才會換上這些行頭,以饗來客。經過一夜歡笑氣氛之後,其實什麼也沒留下。

有的可能財力不夠雄厚,無法打造上述的商業文化村,對「文化觀光」的概念也還停留在古早模式,於是走「半強迫克難路線」,如祕魯的的喀喀湖和印尼多巴湖的少數民族,他們多半有氣無力地唱歌跳舞,彷彿生無可戀似地希望時間趕快過去,並在表演終了明示暗示希望訪客給小費,更別提具備「好好地把自己的文化介紹給訪客」的能力了。

每每看到這種「表演」,總讓我哭笑不得,我了解那種求生存的無奈,以及「一天可能要連續唱上多場,卻可能賺不到什麼」導致的疲乏。可是,難道最後必定要以「伸手要錢」這種尷尬方式收場嗎?

所謂傳統文化表演,有多少是出自想捍衛的真心?或只是這世界萬事商品化的案例之一?但不過就是看場表演,我為何硬是要把事情想得如此複雜?

印象比較深刻的,是一次到韓國全羅南道體驗韓屋文化村,欣賞傳統演唱「盤索里」的表演。那位女歌手一舉手、一投足,眼波流轉、丹田收放,每個細節都有靈魂。這些表演者必須是自發性對傳統樂器或演唱有興趣,並接受多年訓練以後才能真正登台表演,過程絲毫不馬虎,而最後出來的成果,總能讓人克服文化與語言的障礙,感受表演者真正的熱情與精髓。

其實,寫這麼多並不是要把不同文化放在同個天平上比較,因為他們的立足點根本不同。我只是希望,不管來自山谷或海濱,島嶼或高原,每個文化使者都能發自真心不為別人、只為自己,好好地、繼續地唱著屬於自己文化的歌,這些歌太美,只要少了其中任何一種,世界就不完整了。
 

■文‧攝影/ 李郁淳

作者簡介
李郁淳

十歲開始寫文,二十歲開始旅行,三十歲開始跑步。著有《想入非非:一個人的東非130天大縱走》一書,曾任《哈潑Bazaar》、《美麗家人》、《Bella儂儂》等女性時尚雜誌採訪編輯,堅持自己旅行,足跡遍及各大洲共五十國,最常和在地人把酒言歡,也不排除偶爾被惹毛暴走。擅長插科打諢,跑步玩狗,天生有著老靈魂,多數時候卻不想長大。
FB:漂鳥旅行誌

 

本文轉載自LEZS32〈泰然唱自己的歌〉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