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志電影裡的爵士年代

2020/03/08

爵士年代指的是1920年第一次大戰後到經濟大蕭條期間,大樂團爵士樂崛起,女人終於擁有合法選舉與工作權,女性意識抬頭,長髮變成俏麗的鮑伯頭,穿起浮誇華服,追求性與愛的解放。但這畫面只存在《大亨小傳》裡夜夜笙歌的知識分子與富人間,壓抑的同志還是穿著小花布裙,在丈夫工作時獨守空閨,像首拘謹工整的古典樂。《魂斷威尼斯》中年作曲家於威尼斯度假時,深深迷戀上偶遇的美少年,用的是馬勒的第三與第五號交響曲;以書寫女同志作家吳爾芙串起三個時代,《時時刻刻》全片則由極簡音樂家Philip Glass配樂。  

同志的爵士年代來得比較晚,開放風氣到1940、50年代時才開始,也不是那樣的絕美風華,而是嚎叫咆哮式的。故事背景於1944年《愛殺達令》、1957年《嚎叫》,來到描述垮世代詩人的電影,正是爵士樂開始轉變為生猛的咆勃爵士樂(Bebop),民眾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。爵士樂對同志、知識分子來說是一次醍醐灌頂的解放,用挑釁打破社會隔閡,尋找真正的自由。

▲《愛殺達令》描述的垮世代詩人,正是爵士樂開始轉變為生猛的咆勃爵士樂的年代

向自由咆哮的酷兒態度
垮世代其實是一個作家小圈子,最著名的反主流代表人物就是同志詩人艾倫金斯堡。《愛殺達令》講的是他與教授大衛,同校風雲人物卡爾三人間的愛恨情仇,演變為一場兇殺案;金斯堡的傳記電影《嚎叫》也大量使用爵士樂,昏暗的朗誦會裡,知識分子人手一杯酒,圍著圈吟詩吐煙。

那時街上幾乎都是喧鬧的爵士俱樂部,Bebop的鼎盛期,與大爵士樂隊不同,規模很小注重演奏技巧,聽起來拉扯刺激,金斯堡跟其他垮派作家經常在The Open Door、Minton's等黑人爵士酒吧,談自由、談爵士樂手“大鳥”Charlie Parker跟Miles Davis,這群無視權威、放蕩不羈的青年,是60年代同志解放運動的始祖,試圖敲毀僵化社會體制,爵士樂裡的酷兒態度,要在音樂裡感受它。

  

▲金斯堡的傳記電影《嚎叫》也大量使用爵士樂

將暗潮洶湧的同志情慾藏在爵士樂裡
50年代女同志作家Patricia Highsmith小說改編而成的《天才雷普利》、《因為愛你》,兩部電影都巧妙將爵士精髓融入同志情懷中。《天才雷普利》從一場上流階層的家庭音樂會開場,雷普利穿著借來的普林斯頓大學外套,被富豪誤以為是兒子的同學,高價委託他到義大利遊說放蕩不羈的兒子迪基回國。為了擠進上流社會,他開始樂此不疲地扮演別人,聽說迪基愛聽爵士樂,拚命惡補,一張張Duke Ellington、Chet Baker、John Coltrane……雷普利精心設計一場完美騙局,告別那天,公事包裡的爵士黑膠不小心全撒掉地上,迪基興奮地以為遇到同好邀他住下來,雷普利用爵士樂收買了迪基,一步步讓他走進編好的謊言之網。義大利男人表達友情的方式很親密,走路勾肩搭背熱情擁抱,都是家常便飯,雷普利對迪基的同志之愛也藏得很好。直到一次羅馬旅行,迪基與友人在唱片行忘情試聽Bebop,忘記答應帶雷普利去買外套的承諾,忌妒使得雷普利再也無法掩飾,爵士樂可以說是串起了雷普利出櫃過程。

▲《天才雷普利》中雷普利用爵士樂靠近迪基

雷普利原本個性木訥拘謹,在富豪人家裡彈的是古典樂,爵士樂是釋放真實自我的轉捩點,他開始唱起〈My Funny Valentine〉,鎮日旅行作樂,成為一直想成為的人,像迪基那般生活無拘束的富家子弟。從他犯下第一次意外謀殺後,再也沒有響起歡快的爵士樂,僅出現的一次,是他與迪基爸爸見面談論迪基的死,富豪嚷著寧願付一百美金請正在吹小號的樂手閉嘴,爵士樂變成令人不悅的噪音,電影最後雷普利也選擇退回衣櫃,殺掉真心愛他的男人,回歸體制繼續扮演別人。

《因為愛你》描述貴婦卡蘿與少女特芮絲兩個不同階級的女人相愛,排除一切困難走向對方,關鍵時刻大多響起爵士女伶的歌聲,如Georgia Gibbs 的〈Kiss Of Fire〉,爵士樂是整部冷調電影、隱晦地眉目傳情裡最溫熱的情愫,也是撩動兩人跨越階級相愛的觸發點。

▲《因為愛你》關鍵時刻大多響起爵士女伶的歌聲

特芮絲初次受邀到卡蘿家時,坐在琴前隨手彈了一曲,卡蘿望向她,走到身後輕撫肩膀誇她彈的好。就是這首Teddy Wilson 與Billie Holiday合作的爵士名曲〈Easy Living〉,歌詞寫著:「為了你而活是容易的,當你我相戀,活著是容易的,我的生命中除你以外,別無其他……“」她也把這張唱片送給卡蘿當聖誕禮物。卡蘿與特芮絲之間彷彿有種莫名磁力,牽動著彼此命運,但在保守的50年代, 同志戀情幾乎都以悲劇收場,《因為愛你》是唯一的例外,這首爵士定情曲成為同志電影裡的一次成功革命,也貼合那年代同志的戀人語法,飛蛾撲火但並不張揚,一切藏在眉宇眼神裡,就像一首深情綿延的爵士樂。

 

■撰文/Wen·圖片來源/達志影像、甲上娛樂

延伸閱讀